大家好,关于普鲁士的崛起游戏攻略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18世纪普鲁士崛起的过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普鲁士怎么崛起的
1866年,萨多瓦之战使得普鲁士成功的取代了奥地利成为了统治德意志各个邦国的霸主,并同时向当时的世界展示出利用铁路运兵和依靠电报维持长卡通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后装线膛枪的威力要加强大,远远超过传统上的前装线膛枪。
1、普奥之间的矛盾
拿破仑战争时代结束后的50多年里,欧洲各国为确立自己国家人民和疆土的同一性而各自努力奋斗,众多的小城邦和小王国纷纷寻求彼此的联合以取得政治上的保护和经济上的发展,普遍来说,这些邦国的统一和联合都是以自身的种族和语言作为划分标准的。
经过长时期的混战,普鲁士与奥地利逐渐成为17世纪以来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他们为争夺德意志各邦国的统治权纷争不断,尽管两国曾一度联手共同对抗拿破仑,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彻底失败后,两国就再度回到了敌对状态。普鲁士试图将所有说德语的邦国全部收归自己的统治之下,而奥地利则希望建立一个包括说德语、匈牙利语、斯拉夫语和意大利语等各邦国在内的相对松散的统一联邦。
到了19世纪中期,奥地利已经拥有了欧洲大陆最为强大的军事机构,拥有超过700门线膛炮。这种大炮是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武器,无论在任何一种地形险峻的战场上都能拥有较高的命中率。不过,奥地利尽管配备了如此先进的大炮,但士兵手中的武器却依然是落后的前装线膛枪,奥地利统帅认为先进的后装线膛枪过于浪费子弹,弹药供应系统无法满足如此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奥地利人坚信步兵最好的作战方式是近距离的肉搏战,刺刀要比子弹有效得多。
奥地利人越来越得意于自己的优势,而普鲁士人则在默默地扩充军队,并在步兵军团中配备了先进的后装线膛枪,这种步枪因其撞钟如针管一样细,故又称为针管枪,子弹发射速度比前装线膛枪快5倍。更重要的是,步兵可以采用卧姿装填子弹,这比必须以站姿和跪姿装填子弹的前装线膛枪更节省时间。
此外普鲁士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高级军事人才,他们采用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来运输军队和武器装备,将新近发明的电报系统综合地运用于军事情报系统,从而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俾斯麦和普鲁士人已经做好了相当充分的备战,不过一切都悄无声息,丝毫不被人察觉。
2、俾斯麦先发制人
1864年,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率领大军入侵并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德意志邦国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早先,奥地利曾宣布这两个邦国为自己管辖,于是向普鲁士提出和平解决此争端的请求,但却遭到拒绝。1866年6月4日,奥地利正式向普鲁士宣战,由于当时的欧洲军事观察员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奥地利近百万大军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同样说德语的兄弟普鲁士,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奥地利随时可以调动的军队只有32万人而已,这个数字甚至比已经在战场上拉开阵势的普鲁士军队还要少几千人。
截至战争打响之后的第二周,普鲁士军队统帅赫尔穆特•冯•毛奇率领军队先后征服了萨克斯、黑塞和汉诺威,随后毛奇继续向萨克森发动进攻,迫使2.5万萨克斯士兵向后撤军,直到20万奥地利士兵赶来援助,统领全军的是奥地利统帅路德维格•冯•贝内德克,双方几经周折后最终相遇。
奥军统帅贝内德克决定移师克尼格雷茨,因为那里的地形对奥地利人的防御非常有利,然而他们还未赶到目的地,普鲁士人就在位于布拉格东北65英里易北河附近的萨多瓦赶上了奥军。7月3日清晨,贝内德克匆忙建起了一道7英里长的弧形防御工事。此时普鲁士的毛奇并没有急于展开进攻,他在等待比自己军队人数多出三分之一的第2集团军的到来,但是由于电报线路的中断,第2集团军并没有及时接到增援毛奇大军的命令。
于是,奥地利军队利用人数上的优势率先展开了进攻,他们无所畏惧地冒着普鲁士人针管枪的射击,眨眼间就冲到了普鲁士军队面前,用刺刀展开肉搏。此时,毛奇正与普鲁士国王成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在附近的山坡上观察战场上的局势——国家重要领导人如此聚在一起近距离观察战事在历史上还并不多见,当时普鲁士国王威廉正向毛奇征求撤退计划,而这位将军却回答道,我们是决不会撤退的,我们要为争取在这里建立普鲁士政权而奋战到底。
3、奥地利的战败
可奥地利人没得意多久,胜利天平就再次向毛奇这边倾斜过去了。没过多久,普鲁士第2集团军就及时赶到了,并开始向奥地利大军右翼发起进攻,这支刚刚加入战斗的部队利用先进的后装线膛枪成功阻挡了奥地利人的进攻,而奥地利人却屡次试图缩短与敌人的距离展开肉搏战,战场上很快就堆起了奥地利士兵的尸体,到处都是垂死呻吟的伤员,他们最后全都成了普鲁士人枪口下的牺牲品。奥地利统帅贝内德克亲自率领骑兵再次发起冲锋,最终倒在了毛奇带领的普鲁士步枪兵和骑兵队的铁蹄之下。
到了下午3点,残余奥地利士兵全线撒退,驻守在易北河渡口的奥地利炮兵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避免了全军覆没,但尽管如此,奥地利毕竟是战败了,萨多瓦战役使奥地利损失了4万士兵,其中2万人沦为战俘,而普鲁士则仅仅损失了9000人。普鲁士军队曾一度追击撤退的奥地利士兵,但普鲁士统帅最终达成一致,与其和奥地利敌对到底,还不如争取与之联合。
1866年7月26日,奥地利与普鲁士达成停战协议,8月23日正式签署和平协约。尽管后来双方仍然就统一德意志问题发生了一系列冲突,但自从奥地利人在萨多瓦战败之后,俾斯麦与普鲁士就始终牢牢占据了整个战事的上风,并最终将德语各邦国统一为德意志帝国。
4、结语
萨多瓦战役预示了未来军事化武器的技术进步。普鲁士步兵向世人证明了后装线膛枪的巨大杀伤力,奥地利军队则出色地发挥了命中率较高、射程较远的后装线膛炮的威力。这场战役还将普鲁士推向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前列,战役的结局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加强并巩固了某些联盟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场战役为世界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德国,开辟了欧洲各国军事发展不均衡的局面,由此导致了下个世纪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18世纪普鲁士崛起的过程
普鲁士崛起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腓特烈二世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俄国崛起
一开始俄国只是一个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西方所承认。1696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成为沙皇,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鞑靼和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国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击败了瑞典。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同意了尼斯塔得条约,俄国终于得到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方交流的窗口。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二个盛世,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新版图。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的鞑靼则从奥斯曼帝国独立,而叶卡捷琳娜在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方,俄国则趁著波兰国势日虚之际,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
三、普鲁士的崛起
理性分析与分解目标的重要。
当你面对一个你觉得很困难的问题,不要感到害怕,想想德国。
德国(普鲁士)的崛起是建立在外交之上,或者说各种矛盾之上的,德意志地区在遭受法国人的攻击之后,而且神圣罗马帝国这个非法组织被解散了之后,需要一个建立在新观念——民族主义下的政治实体,即德意志国家,以防御法国与提供一种公共秩序。
而且对于普鲁士来说,他分到莱茵地区的土地,使得他不可避免承当起防御法国的重任,同时奥地利在外交上获得巨大的优势,在避免与法国人的直接冲突(法国的发展方向是莱茵河地区),普鲁士为了防御法国将不得不倒向自己。
普鲁士面对这个局面是如何破局的,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飞地问题,至少军队要能进入到莱茵河地区吧,将北德意志地区整合起来。

当然对于这些北德意志人来说,这些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与复杂的关税对这些人民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与不便,所以他们渴望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来结束这个问题。
丹麦也确实是对普鲁士的北德意志整合的一个威胁,而拉上奥地利就是一步妙棋,一方面两个国家打一个国家,胜算大,另一方面用神圣罗马帝国的名义去攻打,还能躲在神圣罗马帝国背后不受外交方面的敌视,因为奥地利是神圣罗马概念中的老大,法国对奥地利的恶意肯定大于对普鲁士的恶意,这样奥地利的灵活外交会受到阻碍。
随着对北欧国家战争的胜利,普鲁士获得了威望与实际利益,同时北德意志国家会更加倒向自己。
而对奥地利的战争则是确定了自己在南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在奥地利以神圣罗马的名义打击丹麦的时候,意味着奥法矛盾大于普法矛盾,普鲁士可以专心与奥作战,不用担心被法国攻击。
随着南北德意志地区的整合,莱茵地区不再是飞地,而为了完成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对法作战就是必须的了。
俾斯麦作为一个外交大家,在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的敌人都只是一个国家,自己的外交政策不太灵活(守卫莱茵河的土地导致普法矛盾),而奥地利免费享受普鲁士的倾向性外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解目标与分析利益,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
俾斯麦
德国在完成了自身内部民族的统一之后,面对法国与俄国的同盟,由于自身实力的提升导致英国的敌意,面对这种局面,德国也有人才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德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两线作战,因为俄国,法国与德国之间已经没有了小国作为缓冲,所以矛盾非常突出,德国无论是攻击那一个国家,都会被另外一个国家攻击。
看似无解的法俄外交同盟,实际上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同盟,因为法俄不会主动攻击德国,一旦主动攻击成功,法俄两国将直接对抗,也意味着英国的大陆平衡政策的失败,所以德国拥有主动权,这个同盟更像一个法德俄三国的平衡机制。
德国的扩张方向被限制,德国的思考方法是什么?
是研究德国是否会被两面夹击,实际上这个夹击是有问题的,至少在7个月之后,那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动员时间不一样,法国需要7个星期,而俄国是7月,意味着德国有至少五个月以上的时间用来击破法国,这个计划强调对法攻击的力量的集中。
法国与俄国不一样,他的补给距离战线是非常近的,但是俄国不一样,庞大的国土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军队防守多个敌对国家的可能攻击,攻击其他国家时候的补给距离,完成动员的时间也远远落后与法国。
实际上德国攻击法国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是不用思考两线作战的问题的。
施里芬计划
而一战后的波兰也是基于这个需求独立出来,而且但泽也保证了德国与波兰不会同盟,主要是俄国革命的成功,导致一个问题德国人的另外一边是不太可能与法国结盟的,因为资本主义的英法是不可能与苏联联手的。
但是这个制衡没有考虑到苏联与德国的同盟,即波兰也面临两线作战。
划线平推的结果就是对方军队可以不断地后撤,不断组织起防线,变成持续的消耗战,这种战况对于一些资源与国力强大的国家来说,就是非常优势的。
一战时期的德国就是划线平推,好处在于这样就没有突出部,坏处在于军队可以不断后撤,不断建立新的防线,而且敌方补给是越来越方便的,当然你攻击过的地方各种设施还是需要重建的,哪里已经是一片焦土了作于主战场的法国北部收到的打击太大了。
而二战最重要的就是突破防线薄弱处,切断前线与后方之间的联系,一条新的防线不光需要装备,还需要时间,有战争经验的人员,不断被动员的人,集结地的安全。
既然德国原来的预设战场是在比利时,那么英法也会在比利时集中兵力建立防线,那么只要切断与英法主力与法国本土的联系,无论是消灭英法主力军团,还是攻击法国本土都会比划线平推容易。
镰刀计划
实际上希特勒最大的两个战略失误,一个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另一个是先消灭基辅的苏军,前者需要考虑法国的二次动员速度与法国后备军团与主力军团的夹击,所以在法国二次动员完成之前,要将法国击败,受制于一战的战争经验,进攻法国实在是太顺利了;
后者则是吸取了对法作战的经验,先吃掉主力,再继续进攻,但是苏联的战略纵深非常大,给了苏联二次动员的时间之后,在莫斯科一线陷入了持久战,然后重复一战对法作战的过程。
在这种钳形攻势完成之后,是吃掉主力还是继续向纵深突破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国家情况而做出的抉择。
这就是我送给未来自己的礼物,男人的浪漫是王道星途,希望自己在以后受到一些打击的时候,德国面对的困难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总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有时候会寻找做事的意义,如果你一直在分析事物,而不是做事,你最后会陷入虚无,事物与理念解构到最后会是人不可避免的天性。
不是说在做事中寻找事物的意义,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当他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你也可以这样回答。
不是我们在寻找意义,而是我们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明天就是我25岁生日,也算是写给未来的自己,希望你在未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回来看看这篇文章。
OK,关于普鲁士的崛起游戏攻略和18世纪普鲁士崛起的过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